宏途风水网
 建筑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建筑
解梦 > 建筑 > 正文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4-10-22 来源:建筑 点击:

【www.hotu8.net--建筑】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是200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著而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篇1

  3.3.1基桩可按下列规定分类:

    1按承载性状分类:

      1)摩擦型桩;

      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2)端承型桩:

      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2按成桩方法分类:

      1)非挤土桩:干作业法钻(挖)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套管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

      2)部分挤土桩:冲孔灌注桩、钻孔挤扩灌注桩、搅拌劲芯桩、预钻孔打入(静压)预制桩、打入(静压)式敞口钢管桩、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H型钢桩;

      3)挤土桩: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挤)扩灌注桩、打入(静压)预制桩、闭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闭口钢管桩。

    3按桩径(设计直径d)大小分类:

      1)小直径桩:d≤250mm;

      2)中等直径桩:250mm<d<800mm;

      3)大直径桩:d≥800mm。

  3.3.2桩型与成桩工艺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能,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地下水位、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施工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按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选择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

    1对于框架-核心筒等荷载分布很不均匀的桩筏基础,宜选择基桩尺寸和承载力可调性较大的桩型和工艺。

    2挤土沉管灌注桩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时,应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地区,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PS)。

  ▼展开条文说明

  3.3.3基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条件:

    1基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3.3.3的规定;当施工中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时,可根据当地经验适当减小。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篇2

  3.2.1桩基设计应具备以下资料:

    1岩土工程勘察文件:

      1)桩基按两类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所需用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原位测试参数;

      2)对建筑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土洞等,有明确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

      3)地下水位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抗浮设计水位,土、水的腐蚀性评价,地下水浮力计算的设计水位;

      4)抗震设防区按设防烈度提供的液化土层资料;

      5)有关地基土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评价。

    2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有关资料:

      1)建筑场地现状,包括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

      2)相邻建筑物安全等级、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

      3)附近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的桩基工程试桩资料和单桩承载力设计参数;

      4)周围建筑物的防振、防噪声的要求;

      5)泥浆排放、弃土条件;

      6)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场地类别。

    3建筑物的有关资料: 

      1)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

      2)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建筑物的使用条件和设备对基础竖向及水平位移的要求;

      3)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4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

      1)施工机械设备条件,制桩条件,动力条件,施工工艺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2)水、电及有关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

      3)施工机械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

    5供设计比较用的有关桩型及实施的可行性的资料。

  3.2.2桩基的详细勘察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勘探点间距:

      1)对于端承型桩(含嵌岩桩):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决定,宜为12~24m。当相邻两个勘察点揭露出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密勘探点。

      2)对于摩擦型桩:宜按20~35m布置勘探孔,但遇到土层的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分布变化较大,或存在可能影响成桩的土层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3)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柱下单桩基础应按柱列线布置勘探点,并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2勘探深度:

      1)宜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至少应布置3个控制性孔;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至少应布置2个控制性孔。控制性孔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一般性勘探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3~5倍桩身设计直径,且不得小于3m;对于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

      2)嵌岩桩的控制性钻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不小于3~5倍桩身设计直径,一般性钻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不小于1~3倍桩身设计直径。当持力层较薄时,应有部分钻孔钻穿持力岩层。在岩溶、断层破碎带地区,应查明溶洞、溶沟、溶槽、石笋等的分布情况,钻孔应钻穿溶洞或断层破碎带进入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满足上述控制性钻孔和一般性钻孔的要求。

    3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地层,均应采取不扰动试样进行室内试验或根据土质情况选用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原位测试,提供设计所需参数。

  ▼展开条文说明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篇3

   本书围绕《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内容展开,汇集了建筑桩基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针对实际应用的需要,在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条文进行了深度阐述和解析的基础上,本书既阐明桩基设计计算原理又剖析其工作机理;既阐明设计基本规定和原则又论述具体技术措施;既阐明设计先进理念又分析对比传统设计理念及其问题;既阐明计算方法与公式又给出具体应用案例。

      本书从桩基设计基本规定、桩基构造、桩基竖向承载力、桩基水平承载力和位移、桩基沉降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计算、桩基础抗震、桩基施工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和论述。同时,本书对未列入规范、处于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桩基设计等问题的机理、设计、原理和方法也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工程应用中提出的大量疑难问题也作了简要释义,以供桩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应用。

      本书既是《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配套读本,又是建筑桩基技术的工具书,可供建筑桩基工程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检测、咨询等相关人员及高校土建专业师生、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岩土工程师考生参考使用。

  第1章  概论

    1.1 桩基技术标准演进与桩基技术发展

      1.1.1 桩基技术初始发展阶段——制订《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4—80

      1.1.2 桩基技术加速发展阶段——制订《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1.1.3 桩基技术全面进步阶段——修订《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出台JGJ 94—2008

    1.2 规范修订概要

      1.2.1 调整的主要内容

      1.2.2 增加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桩基设计基本规定

    2.1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划分

      2.1.1 划分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的目的和原则

      2.1.2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具体划分

    2.2 桩基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2.2.1 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演变

      2.2.2 有关国家和地区规范关于桩基承载能力设计概况

      2.2.3 桩基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2.3 桩基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3.1 桩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内涵

    2.4 桩的类型与选型

      2.4.1 桩的要素

      2.4.2 桩的分类

      2.4.3 桩型选择

    2.5 桩端持力层选择

      2.5.1 桩端土支承刚度对侧阻力的影响

      2.5.2 端阻力的深度效应

      2.5.3 综合多种因素选择桩端持力层

    2.6 承台形式和基桩布置

      2.6.1 承台形式设计

      2.6.2 基桩布置

    2.7 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

      2.7.1 传统设计理念的若干误区

      2.7.2 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桩基构造

本文来源:http://www.hotu8.net/jiemeng/60767.html

推荐访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1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是哪一版

上一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大专毕业论文【六篇】
下一篇:关于养老设施建筑消防要求汇总【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