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途风水网
 人物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人物
解梦 > 人物 > 正文

年度人物通讯稿(合集5篇)

时间:2024-10-25 来源:人物 点击:

【www.hotu8.net--人物】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年度人物通讯稿(合集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年度人物通讯稿

  南仁东是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出生于1945年,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了给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22年来足迹遍布云贵300个喀斯特地区的洼坑。常年的野外生活异常艰苦,他们喝的是天然的“浑水”,吃的是自带的冰冷干粮,冬天实在冷得受不了就与同事燃起篝火相拥取暖。在工地上,南仁东和他带领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们生活极其节俭,每个房间住四人,洗浴、厕所全是公用的,食堂里做的是大锅饭菜。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推辞了国外高薪水的聘请,他们最终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2016年9月25日,举世瞩目的“大射电”竣工,被称为中国“天眼”。今年10月10日,中国“天眼”首批观测成果对外公布:探测到来自数千光年甚至几万光年的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两颗获得国际认证,这使得中国走在了世界天文界的前列。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自己却永远地离去了。

  世人评价南仁东:

  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新华社《“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踏平坎坷艰难寻‘它’,埋进深山志在高远。(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斯人已逝,令他(南仁东)魂牵梦萦的大约只有FAST。(光明日报《魂向天际觅“蝉鸣”——追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FAST是他(南仁东)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2016年,经过20年的努力,FAST终于建成了,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老师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有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

  他是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岳友岭)

  南仁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自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坚持了22年。作为工程团队的带头人,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评选委员会)

  “朴素宽厚,澹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华裔天文学家林潮)

第二篇: 年度人物通讯稿

  辽宁省丹东凤城市,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光荣院里,有一间20多平的特护区房间,设施齐全布置简约。上午十点,阳光柔和地洒进屋中。孙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尽心侍奉的子女,和墙上一件挂满奖章的旧军装。“父亲每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军装。”老人的大女儿孙美丽说。

  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来到这里,光荣院为他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在此之前,他与大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年过耄耋,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岁月仍在不断侵蚀他的健康,却始终无法夺走他眼中的神采。听闻来人是部队的记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个军礼。

  这只右手,72年前第一次举起敬礼。对孙景坤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份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动作,只要一秒钟,践行这个承诺,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1948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硝烟弥漫在东北大地。24岁的孙景坤告别了刚刚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随40军119师357团南征北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回北,7年间,总行程上万里。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这些荣誉和一身的伤疤,映射出他战时的英勇与无畏,但对于战场上的功绩,他很少提起。大女儿孙美丽说:“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起那些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年轻时从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说真正的战场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经无法完整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证书和战史,我们得以窥得老英雄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中午时分,孙景坤刚刚带队从战场上抢运下来8个伤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时,前方却传来161高地上人员损失惨重、弹药告急的消息。“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了这样的命令。

  饥饿和疲惫,孙景坤已经顾不上了。一箱子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得毫无空隙,战士们的脚步都有些踉跄,这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景坤拍板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山岗上冲过去。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孙景坤带队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上后,他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成了坚守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第三篇: 年度人物通讯稿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第四篇: 年度人物通讯稿

  他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老复员军人孙景坤——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亲切接见。

第五篇: 年度人物通讯稿

  为大力弘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杰出品格,10月17日,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组织院内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南仁东的先进事迹。会议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勇军主持。

  会上,大家观看了南仁东事迹纪录片,了解了南仁东的卓越贡献和感人事迹。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团队科研人员也来到会议现场,与大家分享了与南仁东共事的经历与感受。

  随后,与会青年科研人员分别结合各自的工作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中科院青促会理事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倩表示,南仁东的事迹令人触动很深。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学习南老“一生只做一件事”、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的精神,将眼光再放高一点,胸怀再放大一些,扎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娅丽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科院组织青年人才学习南仁东的先进事迹,意义重大。南老的事迹告诉大家,科技工作者也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敢想敢干的魄力,并全身心投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黎耕说,南仁东的事迹对青年人特别有启发。他让大家去思考,做科研不仅仅是为了发论文、拿项目,更是为了实现科学的理想,内心的富足远比外在的东西重要得多。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载人航天EMC实验室工程师李丹认为,南仁东虽然过早离开了大家,但他用22年做好了一件事,他的生命其实是非常充实的,年轻人也要像南老一样潜心致研,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随时站出来勇担重任。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南仁东为FAST的成功建成呕心沥血,为我国天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的精神品格值得所有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南仁东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忘我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铭记于心,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进取,作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学习南仁东个人事迹心得体会2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岁,他主持建设的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小编盘点了南仁东事迹心得体会2篇,欢迎网友们参考。

  2017年10月11日,中国科协、中科院举办了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作为大气所的青年科研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在短短不到两个小时内,南仁东老师的五位同事分别讲述了他事业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这点滴中折射出南仁东老师的伟大人格。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灵魂的洗礼,我深深地被南老师崇高的爱国情怀、执着的科学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震撼了。他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中国的“天眼”,让祖国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南仁东老师有句名言:“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要有知识。”正是因为胸怀祖国,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南仁东老师才能在八十年代义无反顾地放弃享受优越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天文事业。作为FAST工程的发起人和奠基人,自1994年起,南仁东老师花了12年的时间挑选望远镜台址,走遍了贵州大山深处的300多个候选地,爬山涉水,踏足了无数荒野、遭遇了多少险情,终于选定最理想的台址,踏出了FAST工程建设关键性的一步。作为FAST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奋斗在工作一线,事无巨细,所有的工程环节他都亲自指导,精益求精,带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为工程的顺利落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建造这样一个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老师琢磨了大半辈子,奉献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然而,他的梦想并不是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甘愿做奠基石。他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激励着年轻一代。

  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下,我国的科技实力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领域,我们离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南仁东老师归国时相比,也有了巨大的改善和变化,但还是需要南老师等前辈们这样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时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做到刻苦钻研、潜心研究、以振兴国家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扎扎实实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

本文来源:http://www.hotu8.net/jiemeng/60782.html

推荐访问:年度人物通讯稿范文 年度人物通讯稿怎么写

上一篇:人物通讯作文800字精选三篇
下一篇:人物通讯800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