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otu8.net--历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井冈山的革命历史150字左右【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组建起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组工干部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就应结合x组织工作实际,真正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去。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
组织部门是党委重要的工作部门,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组织工作水平的高低、组工干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思想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成熟,以理论上的扎实保持信念上的坚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不良思潮的冲击,正确认识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确保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组织工作的活力源泉。缺乏“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精神的组织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前,组织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立足服务x转型发展大局,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在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破解难题;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新理念促进新跨越。
三是坚持艰苦奋斗。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加快推进x经济转型中,着力巩固基础,建设班子,培养干部,延揽人才,营造环境,强化自身,为推进x“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是坚持服务群众。
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党无尽的力量源泉,在任何条件下,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关心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当前,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组织工作的唯一标准,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和“组织部长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始终做到心中想着群众、感情贴近群众、工作深入群众,全力服务党员、服务干部、服务人才、服务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片英雄的红土地。八十年前,我们党率领工农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武装割据的斗争方针,以井冈山为中心创建了一片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始了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在此期间,苏区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以这些革命故事为素材,很多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被创作出来,传遍在井冈山的青山绿水之间,激励着红军官兵和工农群众为实现解放劳苦大众、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而英勇奋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歌谣所采用的曲调大部是人民群众熟悉的民间曲调如山歌、小调、道情、渔鼓、莲花落等[]。歌曲直爽简练,主旨鲜明、生动活泼;旋律大多明快乐观,个性激扬,生动地表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朝气蓬勃、官兵平等、军民渔水情深,容易使人听见歌声就能联想到根据地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绝大部分流传至今,成为了江西这块英雄的红土地最具代表的一类民歌曲。至今流传的耳熟能详的代表曲目包括《红米饭南瓜汤》、《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军纪律歌》、《三湾降了北斗星》、《土地革命歌》等等。这些革命歌曲在今天也被称为红歌。井冈山革命精神是我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井冈山革命歌曲即是这种精神财富最直接的一种代表形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些红色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1927年9月23日,秋收起义失败后,红军部队行至江西萍乡的芦溪,遭到敌人伏击,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部队仅余不足千人,内部出现严重混乱,不少同志都对革命前途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为使红军尽快摆脱极其危险的处境,29日,毛泽东同志力挽狂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三湾改编后,10月3日红军主力抵达宁冈。当天下午,毛泽东召集部队干部和当地党组织负责人举行前委扩大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吸纳了当地农民武装袁文才和王佐部加入红军并加以改造,做出了在井冈山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史称“古城会议”。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红军抵达井冈山的茨坪。中国革命也由此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端,是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横跨江西湖南两省的一片革命根据地。当时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军阀混战,毛泽东同志充分利用了井冈山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国民党在此统治基础相对薄弱的浅谈红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以井冈山时期为例
【摘要】巍峨挺拔的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八十年前,以毛泽东和朱德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率领红军在井冈山开展了历经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武装割据斗争。而井冈山时期所创作的一系列革命歌曲体现的鲜明主旨和大无畏精神不但在当时激励着广大英雄儿女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不懈奋斗,在今天仍然激发我们为了实现新时期的宏伟建设目标而坚定向前走。
【关键词】井冈山;革命歌曲;历史背景;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侯方圆(1991~),女,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
有利时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苏维埃政权,对共产党执政进行了初步探索,积累了武装割据和政权建设的丰富经验,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下来的部队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历经辗转,最终成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史称“朱毛会师”。5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组成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1928年-1930年,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盘不断扩大的形势,蒋介石为阻止红军的发展壮大,调集重兵对红军发动了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接连打破了敌人的军事行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0年12月-1934年10月,红军在接连粉碎敌人四次重兵围剿后,由于内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在面对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时,终因力量对比悬殊,红军主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地盘不断丢失,已失去作为革命大后方的价值。最终,中共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实施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突围长征,留下一部红军在井冈山坚持游击斗争。二、红色歌曲的现实意义井冈山革命时期的红色民歌大多取材于当年苏区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借以表达苏区人民和红军之间的鱼水情深,以及对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的美好愿望。很多红歌还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能够使人触景生情,加之红歌的歌词大多琅琅上口,内容积极向上,旋律简单优美。因而这些红歌的传唱才能经久不衰。这些红歌在今天能成为经典绝不是偶然,而是建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者们汲取了热烈高涨的革命形势所提供的丰富养料,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身处革命一线,谱写出了这一首首经典之作。“红色经典”作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符合党和政府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充分发挥文艺的引领,起到团结人民群众、弘扬主旋律、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叶福林.井冈山时期革命歌曲的创作及传唱.《党史文汇》(2013年第6期).2013918.[2]德丸吉彦.民族音乐学[M].王耀华,陈新凤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3.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xx周年,20xx年8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时间播出了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它是一幅完整地表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长卷;是一段革命先驱面临生死存亡,力挽狂澜的风雨历程;是一代伟人铁骨柔肠里鲜为人知的非常情怀;是一曲汇集历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怀着一份深情,带着一种执著,我如饥似渴地看完了全部《井冈山》,它引我走近了这片红色的土地,让我倍加敬仰巍巍井冈山。因为中国革命的火种,就是从这里点燃。
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刚刚踏上井冈山时,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强敌“会剿”,又实行残酷的经济封锁,根据地缺衣少食,日用品匮乏,困难到了极点。“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照路程;困难时想你有力量,胜利时想你心里明。”是啊,当年的“毛委员”不正是工农大众和红军将士们心中的“北斗星”吗?我看到,毛委员晚上工作的灯芯,由三根减为一根。湘赣边界红色政权的财政部长余贲民,组织生产了大批棉衣棉裤,自己却穿着单衣单裤过冬。我还看到,陈毅在大井割稻子,朱德用扁担运粮,“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还有脍炙人口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的歌谣。让我更看到了红军将士们旺盛的革命斗志和乐观主义情怀。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的改编和建设,都以不损害根据地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剧中有多个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军民一家亲的感人场面。如在起义部队开赴井冈山途中,钟大龙利用短暂休息时间到老乡地里挖来红薯,分给饥渴疲劳的战友,却遭到毛委员的批评,他还自掏银元让罗荣桓送到红薯地里。又如发现曾士峨鞭打俘虏,毛委员便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俘虏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不可虐待。不仅不能虐待,不愿意留下的,还发给回家盘缠。而所有这些以民本为主导的新型措施,都为红军赢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所有这一切,形成了一道道军民血肉相连,什么力量也攻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井冈山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1929年,红军反“围剿”失利,敌人以20倍的兵力向根据地反扑,疯狂地叫嚣要把井冈山“石过刀,草过火,人换种”。当时,留在小井红军医院的130多名伤病员,因不肯暴露部队行踪,一一惨遭屠杀。在那浓烟滚滚的阴霾下,500里井冈,一片火海,满目疮痍,处处焦土。面对生死考验,坚定的共产党人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花莲县县委书记刘仁堪临刑前,高呼革命口号,被敌人割掉舌头,就用脚趾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几个大字,最后壮烈牺牲。朱德同志的妻子伍若兰在战斗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利诱,她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我注意到,每每在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候,都会听到毛委员这样教育他的战友,失利是暂时的,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需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永远不会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这种坚强如钢的革命信念,使得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同心协力,齐上战场,共同杀敌。那些挥舞着大刀长矛、土枪土炮的群众,满山飘扬的红旗,四处的喊杀声,形成震天的威力,百折不挠,愈打愈勇。
井冈山这段惊天动地,光照千秋的革命历史,是与毛泽东个人的大智大勇密不可分的。选择井冈山只是他科学分析敌我形势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发展和保存革命火种的第一步。其后,井冈山火种的每一次旺盛,都无一不是他的正确主张得到贯彻执行的结果。相反,井冈山火种的每一次挫折,也无一不是因为他的正确主张受到干扰、抵制甚至排挤的结果。红军将士们不断从胜利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毛泽东同志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朱德同志说:“井冈山丢了,我们还会打游击,边走边打游击,边播下革命的火种。”我看到,在地图上,凡有红色箭头所指之处,必有钢铁撞击之火。“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陈毅)。井冈山啊,有多少热血男儿,从四面八方涌向你的怀抱。井冈山啊,你慷慨地接纳了千万儿女,用你宽阔的胸膛,铸就了革命的摇篮。一支枪,一杆梭镖,一排石阵,一门大炮,让强敌丢盔卸甲,“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有人曾疑问:山沟里能出马克思主义?毋庸置疑。在井冈山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毛泽东同志边行走边沉思,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永新调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回答了一些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像七月的圣火,驱散迷雾,荡尽乌云,使东方的巨轮驶出历史的漩涡。这一理论,像一盏明灯,在井冈山翠竹间闪烁,照亮了二万五千里漫漫长路,照亮了华夏神州的上空。这一理论,使中国革命从黑暗走向黎明,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最后成功。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让井冈山精神长存,让井冈山火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看到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起义打响,当时的我是如何的激动中国第一个农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因此,毛泽东与朱德成了我所崇拜的对象,每在电影上看到他们总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所以,毛泽东对红军的改编和建设,都以不损害根据地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剧中有多个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军民一家亲的感人场面。譬如:在起义部队开赴井冈山途中,钟大龙利用途中休息的时间,到老表地里挖红薯来分给饥渴的战友。却遭到了毛泽东的婉转批评,他还自掏银元要罗荣桓等送到红薯地里。又譬如,毛泽东发现曾士峨等鞭打俘虏,便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俘虏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不可虐待。不仅不能虐待,不愿意留下的,还要发给路费。"而所有这些以民本为主导的新型措施,都为红军赢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进驻井冈山和发展队伍创造了条件。
红军与地方人民群众的心连心,是红军作为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其前身和国民党军队的显著标志。如果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三大民主"、成立士兵委员会等重要建军原则,为红军的人民性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话。那么,在以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又先后创造性所提出的"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和"三大任务"新的建军原则,更为我军在开展对敌作战中,取得根据地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只有维护人们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是千千万万个战士心中永记的话,有了这句话,才有那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曾想过,作为当代少年,我应该以怎样的面貌来报答井冈山,回报井冈山千千万万的英雄,如果没有当时井冈山这个革命根据地,后边的压迫也许是无止境的,用血汗,用身躯,筑起保卫中华的“长城”,他们感动过亿万中华人民,登上井冈山,无论是谁都会体会到井冈山会师的精神,那里灵魂永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装革命,包围中华。一团烈火,燃烧着中华大地,燃烧着我的心。
因为从小喜欢毛泽东诗词,我看了建军八十周年献礼电视剧《井冈山》,看完以后感慨良多,这部电视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毛主席在井冈山时代处于逆境中的形象,而以往此类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反映的大多是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毛主席运筹帷幄的光辉形象。
从秋收起义后被迫上井冈山到长征结束的8年中,毛泽东经历了诸多的逆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个小媳妇”,经常没有发言权,甚至一度连党籍都没有,成为“无党人士”的师长(因周鲁误传中央的决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组织上不信任、同志们不支持”,一方面,组织上(中央和湖南省委)对于他未能按照既定方针夺取长沙等大城市的战略思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另一方面,在红四军七大上通过选举的方式被自己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同志免职更是让他也有焦躁、烦闷之类的种种心态。
屯兵于坚城之下,红军在没有毛泽东指挥下连吃败战,痛定思痛,中央终于重新启用毛泽东,这次看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朱毛”二字是全剧的一个高频词。毛泽东先上井冈山,接着朱德带着毛泽东派人送去的《三国演义》下册,也抵达井冈山,来了个“两册”合一,“朱毛”会师。剧中,通过朱德、毛泽东和陈毅等人之口,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朱毛不能分,也不会分!”
红军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主张,无疑解决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吃饭问题。农运大王毛泽东十分关注农民问题。因为,农民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关系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也就是,谁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谁解决了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谁就取得了中国问题的发言权和执政权,谁就是胜利者。
“支部建在连上”也是我党我军成功的法宝,5000多人秋收起义的队伍到三湾时只剩下700多人枪,脱离队伍的有之,悲观失望的有之,毛泽东敏锐意识到如果不能“党指挥枪”,有沦为流寇的危险。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后来,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这些耳熟能详的革命歌谣,当年曾飘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城乡山水之间,激励着红军将士和工农群众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保卫苏维埃革命政权、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而不懈奋斗。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歌谣,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秋收起义部队带到井冈山来的,大都是北伐时期的一些革命歌曲,如《国际歌》《打倒列强除军阀》等;二是在井冈山时期历次反“进剿”和“围剿”中,人民群众自发编唱并传播开来的;三是伴随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和新政权的建设发展,人们有感而发地创作并传唱开来的。这些歌谣所采用的曲调大部是人民群众熟悉的民间曲调如山歌、小调、道情、渔鼓、莲花落等,有些是当时流行在部队的外国歌曲、中国古曲、文人歌曲(包括学堂乐歌)。其歌词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直抒胸臆;旋律朴实凝练,富有个性;体裁丰富,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其内容贴近生活,曲调简练优美,歌词口语化,因而易记、易唱、易传播。其中绝大部分还因此流传至今。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在此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当地百姓据此以熟悉的民间小调、山歌腔调编唱了《三湾降了北斗星》:“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来了救星毛委员,领导工农闹革命。”
随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踏上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对部队进行纪律教育,首次提出了“三项纪律”。次年1月,毛泽东在遂川李家坪总结部队分兵发动群众的经验教训时,又提出了“六项注意”。随后,毛泽东在桂东沙田正式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红军战士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写在墙壁上、包袱布上,行军时背着它,宿营时挂起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时时处处作为检查行动的标准认真执行。后来,部队就用《苏武牧羊》的曲调把它谱成歌曲来传唱,称为《红军纪律歌》。这首歌在红军中广泛传唱,凡是刚参加红军的新战士,都首先要学唱这首歌,并严格按歌曲所规定的内容去做。
在井冈山时期,工农武装除了军事训练以外,还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并把大唱革命歌曲作为对士兵进行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战士们无论是在学习、操练,还是在行军、战前动员,都要唱革命歌曲。除了利用战斗间隙自己唱外,每到一地还要组织群众学唱,以此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1月,红军在井冈山茨坪建立了自发性的业余宣传队,在对群众的政治讲演中增加了文艺宣传的形式。当地群众本来就爱唱山歌和民歌。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前,他们经常通过歌谣来倾诉自己的痛苦,表达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强烈反抗,如《雇农苦》《倒苦水》《诉苦情》《新十杯酒》等等。这些歌谣都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最能激起人们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憎恨。根据地人民就是唱着这种诉苦歌,在党的领导下很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革命斗争。
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中,1928年1月,遂川县成立了工农兵政府,人民群众群情激奋,对自己的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用民间小调填词编唱了《无钱人享太平》的歌,唱出了劳苦大众当家做主人后的自豪与喜悦心情。当时正临近旧历新年,毛泽覃与何长工还写了一首名为《过新年》的诗,配上遂川的民间歌舞灯曲调教给群众演唱。“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土豪劣绅哭涟涟。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梭镖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你分谷子我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打倒萧家璧(呀)活捉罗普权。”歌中提到的萧家璧和罗普权,都是遂川县有名的恶霸地主。同年2月,在砻市沙洲上,召开了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会场上,鞭炮齐鸣,锣鼓震天,掌声雷动,万众欢腾。当地群众编歌唱道:“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了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做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
在分得土地、取得丰收之际,根据地人民又唱起了新编歌曲,表达自己内心的欢欣。如《土地革命歌》《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庆翻身》等。当时有人用《调兵歌》的曲调填写了一首《分田歌》,就充分反映了这种情境:“分田乐呀分田乐,先前无米煮,如今有米多,分田笑呵呵。”1928年夏收时节,永新县塘边村的群众还编了山歌唱道:“哎呀嘞,天上(里格)太阳暖洋洋,田地(里格)稻谷金黄黄,全靠(里格)毛委员领导好,土地还农哟稻谷香!”
1928年4月下旬,朱德等率领的一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在宁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4日,在朱毛两军会师的盛大庆祝大会上,红军战士自告奋勇上台唱山歌、唱小调。有一位叫佟罗的女同志还表演了京剧清唱,博得了热烈的喝彩。为了庆祝这次会师,宁冈龟边乡苏维埃的暴动队员还编唱了一首《朱德来会毛泽东》的四句头山歌,到处传唱。其词为:“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红四军组建后,更加重视宣传工作,分别在军、团、营正式成立了宣传队,使红军的宣传工作从组织上得到保证,从质量上得到提高,促进了红军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红四军把部队歌咏活动作为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的三次操练和两次政治军事讲课,以及早、晚点名都要唱革命歌曲,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当时传唱的革命歌曲主要有《国际歌》和《工农兵联合歌》。据《伟大的道路》一书记载:在井冈山时,红四军军长朱德就开始收集部队所唱的歌曲,并把它们装订成册,随身携带。“因为经常翻阅,都卷了边,而且有几页看都看不清了。”在这个歌本中,“最前面几首读来好像是刚从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人的倾诉,其他的则是旧调填新词。有一首是《国际歌》,另一首是《国际青年歌》。”“这本歌集包在一块褪了色的、沾有许多墨迹的红布里,装帧极为粗糙,朱德珍惜地用大拇指一页页掀着,顿时,井冈山的悬崖峭壁、青山翠谷、竹丛树林、芬芳花朵,以及山顶上几乎经年环绕的云雾,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对敌军事斗争是井冈山时期最主要的任务。1928年4月以后,湘赣两省派来“进剿”“会剿”红军的反动军队少时有八九个团,多时达18个团。而红军则在四军前委和边界特委的领导下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展开对敌斗争,使根据地一天天扩展,土地革命一天天深入,工农政权一天天推广,革命武装一天天壮大。在每次打败敌人后根据地的群众都要编唱歌曲庆祝胜利。如《杨如轩带花潜逃》《七溪岭战斗歌》《二羊大败七溪岭》《打垮江西两只羊》等。这些歌曲唱词嬉笑怒骂、幽默诙谐,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敌师长逃跑时钻狗洞、爬城墙的狼狈丑态;同时也热情讴歌了红军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将士的英勇善战。
龙源口战斗结束后,红军俘虏了大批国民党士兵,何长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编了一首瓦解敌军士兵、提高他们觉悟的歌,配上泗州调,向这些俘虏兵演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首歌叫《劝白军弟兄们》,共有14段歌词,分别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白军士兵工农出身、无产阶级革命宗旨、红军官兵自由平等等方面,启发国民党士兵的思想认识和阶级觉悟。许多俘虏兵听完演唱后,结合自身经历和有关实情,痛哭流涕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调转枪口去打反动派。
1927年8月,湘赣敌军四个团乘红军大队开往湘南之际,攻击井冈山。红军以不足一营之兵力在黄洋界凭险抵抗,将敌击溃,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坚守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群众马上编了歌谣唱道:“工农红军力量大,哨口做到黄洋界,做得高来做得好,反动派来了死得快。”不久,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会师井冈山,避强击弱,机动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全军沸腾。在祝捷大会上,红军战士演出了套用京剧《空城计》形式填写新词的《空山计》,又名《毛泽东守空山》。该剧故事完整,情节感人,很受根据地军民的欢迎。其中有一段唱词写道: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占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还敢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还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投降兵。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这段唱词调用京剧西皮二六,速度较慢,悠哉游哉。京剧《空城计》本身就是一出妙趣横生的戏,以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流畅易学而得以广泛传播。改编后的《空山计》唱词平仄有序,颇具京剧韵味,而且充分表达了井冈山军民对敌人的藐视以及胜利后的喜悦,歌颂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井冈山根据地,妇女也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毛泽东曾在茅坪马源坑跟当地妇女畅谈革命,指出女同志应该与男同志一起同心协力,推翻反动派的压迫和统治。在毛委员的关怀教育下,整个茅坪的妇女都组织起来了,为红军洗补衣服、编打草鞋,砻谷筛米。井冈山上到处洋溢着她们动人的歌声:“……毛委员教我们闹革命,砸烂千年铁锁链……”1928年6月,毛泽东又在永新塘边村启发和鼓励盛清莲等一批童养媳参加革命。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文艺活动的骨干。在解放澧田、夺取敌人枪支的战斗中,这批妇女担任了诱敌的任务,配合红军和赤卫队打了大胜仗,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哎呀嘞,妇女同志好勇敢,鞭炮诱敌打胜仗。吓得敌人叫爹娘,缴获敌人好钢枪。”她们则唱歌答道:“哎呀嘞,只因有了毛委员,童养媳才能扛起枪。毛委员恩情似海深,亲爹亲娘比不上。”一时塘边村妇女队名声大振,许多妇女赶到塘边,要求参加妇女队。永新西乡汤溪的李右莲是个爱唱山歌的姑娘。当她一到塘边,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杉皮屋顶临大风,纸糊灯笼怕火烘。白军最怕我红军,豪绅最怕我工农。”毛泽东见她会唱山歌,便鼓励她以山歌为武器,并亲自教她唱《国际歌》。1928年“八月失败”后,宁冈有些农民听信谣言,跟着反动派去了永新。李右莲就曾用一首山歌动员了许多反水农民回家,歌中唱道:“工农和红军原是一家人,打倒土豪和劣绅。反水农民莫受骗,回家割禾受欢迎。哎呀嘞,快快回家受欢迎!”
每当红军打了胜仗回来,根据地妇女就自发组织“慰劳组”去慰问。她们一面给红军战士洗衣补衣,一面就唱《慰劳歌》和赞扬红军的歌曲,同时也要求战士们一同合唱或相互对唱,根据地里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在战斗紧张时刻,妇女们主动为红军运送粮食、弹药,救护伤员。有时,她们就留在前沿阵地用唱歌的方式向白军进行宣传。她们所唱歌曲的内容都是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宣传工农红军的主张和劝告白军士兵向红军投诚的。这类歌曲有《告白军士兵歌》《白军士兵十二月痛苦歌》等等。这种配合军事斗争的歌谣活动,对于揭露敌人、打击敌人、鼓舞我军斗志、瓦解敌军士气,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井冈山根据地,还有一些破除陈腐观念的歌,如《放脚歌》和《剪发歌》。这两首歌的歌词内容是叙述妇女缠脚和梳发髻的痛苦与不便,介绍放脚和剪发的好处,在当时当地发挥了很好的移风易俗的作用。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沿途还张贴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布告》。这个布告是用92句四言体的歌谣形式写成的,语言通俗易懂,韵律朗朗上口,既将红军的宗旨表述得清清楚楚,又便于群众的记诵和传唱。许多不识字的群众也可以凭借歌谣的传唱来理解和掌握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因此,这个布告的内容很快就在赣南、闽西一带的工农群众中流传开来,为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井冈山上,哟嗬,嗬嗬咳,太阳红啰嗬,太阳就是毛泽东啰。万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暖烘烘。哎哎哎,万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哟,暖烘烘啰。”“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嘿罗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哟,嘿罗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哟,嘿罗嘿,餐餐味道香,味道香。”《井冈山上太阳红》《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这两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40多年来,唱红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深受人们的喜爱。2009年4月20日,这两首歌参加“2009年共和国60周年优秀词曲、歌手、乐手展示大赛”,荣获最高奖———“作词金奖”,歌词作者也因此获得“功勋作家奖”。那么这两首歌的词作者是谁,这两首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这两首歌的词作者都是湖南炎陵人唐山樵。唐山樵出生在炎帝神农氏的安葬之地———炎陵县鹿原镇的一个小山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初中就读于酃县中学(炎陵一中前身),1949年参加工作,是《井冈山报》创刊者之一,先后在《井冈山报》和《江西日报》工作,1999年退休后,移居广东深圳。工作之余,唐山樵最大的爱好就是写歌词,题材多以歌颂井冈山革命精神、歌颂毛主席和党的英明领导为主。《井冈山上太阳红》《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两首歌曲是他的代表作,并被收录进《中国音乐家词典》《中国音乐家名人录》等书中。
1965年春天,原吉安地区组织人员创作大型歌舞《井冈山颂》。当时在《井冈山报》工作的唐山樵,受命与原吉安地区群艺馆的朱艾南、永新剧团的旷野,来到井冈山下的永新“三湾改编”旧址采风创作。他负责文字台本,朱艾南负责谱曲,旷野负责编舞。在采风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位红军老妈妈。这位红军老妈妈向他们讲述了当年担任红色宣传员的斗争生活,并表演了《送郎当红军》。原来,当年为了革命需要,她把丈夫和独生子送到红军队伍,后来他们都成了共产党员。丈夫在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战斗中,牺牲在黄洋界上。儿子也在长征途中为了营救战友,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来,老妈妈从靠近心窝的内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红布印制的“红军家属证”,深情地说:“这件东西留在身边已经几十年了。在白色恐怖的年月,只要看到它,就感到和党保持着联系,就对革命充满信心;革命胜利后,只要看到它,就忘不了作为党员母亲、红军家属的光荣责任,只要能为新中国建设尽一点力,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听了红军老妈妈的话,唐山樵激动不已。他深深地被红军老妈妈的无私、伟大、坚强所感动。当时,他就决定要以这位老妈妈为原型,创作一首女声独唱的歌词。回到住处后他一气呵成,不到半天的功夫,就把歌词写好了。经艾南谱曲后,马上在井冈山上传唱,并成了大型歌舞《井冈山颂》的主题歌。随着《井冈山颂》的辗转演出和电波的传送,这首歌从井冈山唱到了原吉安地区,从原吉安地区唱到了省城南昌,很快唱遍了神州大地。
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创作,则源于毛委员带头吃苦菜的故事。当时,由于工作的关系,唐山樵经常去井冈山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当地许多红色歌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唐山樵对这首歌谣非常喜欢,但又认为,最后一句“餐餐吃得精打光”,容易使人误会,想把它改掉,结果改了几次,总是感到不满意。后来井冈山的老红军———暴动队长邹文楷,给他讲了一个毛委员带头吃苦菜的故事,让唐山樵深受启发并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邹文楷说,那是1927年,毛委员初上井冈山时,住在宁冈的象山庵。那里离“步云山练兵场”不远。每逢晴天,毛委员喜欢带着书本,步行到练兵场对面的山路上,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书。
有一次,练兵完后,开早饭,炊事班抬着几大桶野菜汤放在场地上,轮流给战士盛野菜。忽然,有几位红军战士围着野菜桶在议论着什么,毛委员见了,就走到开饭的地方去看看究竟。原来,有战士说,野菜太苦了,难以下咽。毛委员听了,用勺子舀了半勺野菜汤,尝了尝,笑着说,这味道还不错嘛!我今天还没有吃早饭,再给我添一碗吧。
红军战士看见毛委员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很受感动。大家都说:这野菜汤是很苦,毛委员能喝,我们也能喝。不到一会功夫,就把几大桶没盐没油的野菜汤全部喝光了。
听了这个故事后,唐山樵深受感动和启发。一个鲜明的主题便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只要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生死与共,艰苦创业,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于是,他决定重新创作。第一段写“吃”:“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第二段写“住”:“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指干稻草),盖身上,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浑身暖洋洋。”第三段写“武装斗争”:“穿草鞋,背土枪,反围剿,斗志旺,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但是歌词写好后,当时并没有谱曲。
1972年,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江西省准备收集一批革命歌曲选送北京。当时邀请了一批词曲作者,组成征歌小组,唐山樵是小组成员之一。在小组讨论会上,他把《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歌词拿出来向大家征求意见,当场获得好评。全国知名作曲家田颂看到歌词后,自告奋勇为它谱曲,只花了一两天时间,就把曲子谱好了。之后,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被送往北京,并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唐山樵回忆说,当年作品虽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并没有署上个人名字,而是以集体的名义发表,稿酬才15元钱。直到197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江西民歌五首》的单行本,《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才正式恢复了个人署名,并得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认定。
井冈山感人的革命故事
1.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负责人在“龙江书院”举行会议,会议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的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上,毛泽东出人意料地背上了匣子枪。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
2.“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
共和国上将郭天民在延安时,毛主席听说他年龄不小还没有结婚,关切地问其中原由。当听说是因郭天民的未婚妻不是党员,上级未批准成婚,毛主席笑了,对郭天民说,你那未婚妻是个从东北来的流亡的学生,跑了几千里地来革命,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你回去跟政治部说一下,就说我同意你们结婚。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郭天民成了家。那年他33岁,任红军第一局局长。
3.“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
1950年9月25日,毛主席接见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突然,一位代表紧握毛主席的手重重抖动着,大声说“老毛,你咯胖呀!”周围人大吃一惊,但毛主席很快地给对方肩膀上一拳头:“罗瞎子,是你呀!”原来,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到苏区找一个乡长搞调查;问名字时乡长说家里穷,不字识,没有名字。毛主席说:你总得有个名字呀。他说:从小叫习惯了,如今更不能叫官名。毛主席赞叹说:“说得好,日后革命成功我们也不能象陈胜那样”。他哈哈地笑着问:“你管天下我怎么称呼你呢?”毛主席说:“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他说“我记着你的话了。”这下子真碰上“老毛”了,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老毛”也就脱口而出了。
4.“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
1955年1月14日,毛泽东请李四光、钱三强给中央领导同志讲课,他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又请李四光、竺可恢、钱学森到他的住所谈科学。几位科学家坐在他的床边,和他共谈天文、地质、尖端科学,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如同坐在自己的家里。
5.“你是我的半字师。”
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韶山,他深有所感地写了《七律·到韶山》。完稿后,他虚心地向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看到诗的首句为"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对毛泽东说:“第一句的‘别梦依稀哭逝川’应该改半个字——将‘哭’改为‘咒’,‘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毛泽东风趣地对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师。”
6.“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故乡。他特意邀请他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当年师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胜荣幸。席间,毛泽东亲自为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7.毛主席住处有一片苇子地,夏天青蛙叫得人睡不着觉,警卫员们就商量着要把苇子地割掉,也征得了当地老乡的同意。可向毛主席汇报后,遭到了坚决反对。毛主席说,苇子既可以编席子,又要包粽子。你们割了它,让老百姓怎么生活。于是毛主席的休息虽然因青蛙的鸣叫受些影响,但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8.当年西柏坡很少能看到电影,好不容易有几部苏联影片,工作人员就先放给中央首长看。毛主席说,应该请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来看。但是警卫员怕人多不安全。毛主席告诉高富有,今后只要放电影,中央大院看完一场,就要给村里老百姓放一场,这样大家都能看上电影。
一块石头见证铁纪诞生
在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被称为“雷打石”。但这又是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军纪的诞生。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荆竹山宿营,与王佐派来的代表朱持柳会谈,为上井冈山做准备。为了部队上山后能与王佐部搞好关系,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发生,毛泽东在第二天出发前组织部队集合,登上“雷打石”,向大家训话并第一次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毛泽东深知严明的群众纪律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在领导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因为当时部队成分复杂,从旧军队过来参加革命的官兵还存在军阀作风,农军中相当一部分人小农意识严重,加之文盲占绝大多数,要把这样一支队伍改造成人民军队,仅凭说大道理是不行的。毛泽东实事求是,创造性地从日常行为入手,言语通俗,道理简单,易懂易行。部队上山后严守“三大纪律”,很快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三大纪律”不仅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很好地执行,也在其他红军部队得到广泛应用。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党代表吴焕先带领的红军部队被敌人围困在湖北黄安县紫云山区,已经断粮3天。最后突围时,吴焕先才准许每人从附近老乡的红薯地扒两个红薯充饥,在布上写明红军扒红薯吃的原因,包上5块银元,埋在红薯根下面。此事传开后,共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迅速得到提升。
一根灯芯点亮中国的未来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大厅里,有一座油灯的雕塑,底座上镌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八角楼上毛泽东那狭窄的卧室兼办公室的书桌上,也摆放着一盏普通的油灯。按照当时的规定,毛泽东的级别是可以点三根灯芯的,但毛泽东拒绝了,坚持只用一根灯芯。为什么?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油。
井冈山的物资供应极为有限,按照当时的说法,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红军部队的到来使物资供应更显紧张。就拿油来说,山上只出产少量的茶油,炒菜要用油,点灯也要油,在敌人封锁下,外面的油根本进不来,除了节约,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家熟悉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也有艺术的想象,反映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精神。
实事求是地说,井冈山的红米饭不是那么好吃。一是产量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二是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今天的游客也只能是好奇的尝一尝,顿顿吃就够呛了。但是对当时的红军来说,这就是美味,不是能经常吃到的。南瓜能经常吃上吗?也不能。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说到:士兵中流传的谚语是“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可见,天天吃南瓜成了战士们的梦想和奢望。
毛泽东正是考虑到这些现实困难,在各方面率先垂范,精打细算。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微弱光亮下,他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文章的写作。
一首歌唱出的鱼水情深
在井冈山、兴国和瑞金,至今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歌。带有浓厚客家文化特征的民歌曲调优美,以鲜明的形象、新致的比兴、生动的语言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其中,《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流传在兴国的杰出作品。这首歌开头唱到:“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歌词直白,是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等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中央苏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初次尝试。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生活极度困难。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大家都没有工资报酬,只发八两大米和一毛钱菜金的伙食费。1933年,有大约8万名家住中央苏区已分田的本地干部连伙食费都不要,“节省一个铜板为着革命战争”“节省三升米支援前方红军”的口号响遍苏区每个角落。
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成为了普遍的行动自觉,刘启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自己背米到机关吃,不要公家发伙食费。他老婆开玩笑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他笑呵呵地回答:“革命成功,吃穿不穷。”他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十二分的节俭,否则就成为革命的罪人”,因为他逢会必讲“十二分节俭”,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十二分节俭主席”。红军长征后,他带领游击队坚持斗争。在敌人重兵围剿下,游击队最后不得不分散突围。突围前,省委书记曾山把一个褡裢交给他保管,里面装有金条、首饰和银元,这是江西省委的全部活动经费。在突围中,刘启耀死里逃生,但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只好隐姓埋名,走村串寨,乞讨度日。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叫花子会是鼎鼎大名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更不会有人想到,这位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乞丐居然腰缠万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刘启耀也分文未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党在吉安建立了新四军通讯处,刘启耀才把珍藏的巨款连同清单悉数交给了办事处负责人之一的贺怡,由贺怡转交给新四军总部。
一面镜子寄托的家国情怀
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的一个展柜中,陈列着一面锈迹斑斑的老式花镜,普通的花镜后面是一段生死相守的凄美故事。
花镜的主人叫池煜华,他的丈夫叫李才莲。新婚三天后,李才莲就被组织安排任中共赣南行委青年干事,小夫妻俩从此聚少离多。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临行前,已经担任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才莲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下这面镜子,送给妻子作为临别纪念,并深情地告诉她:“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这句话给了池煜华巨大的精神动力。自此一别,音讯杳无。池煜华把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花镜之中,对镜梳妆,仿佛爱人就站在自己背后;夜深人静之时,她把情感挥洒在日记里,与爱人在笔尖对话。1949年,兴国解放,丈夫终未出现。池煜华坚信丈夫离别时的那句话,仍然苦苦等待,每天起床先到门口张望一下,站几分钟,然后慢慢转身,洗脸,摸索出丈夫留给自己的镜子细细梳头,直到青丝梳成白发……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门终于查实,李才莲已经于1935年牺牲在瑞金。尽管如此,池煜华仍然忘不了丈夫的那句话,天天翘首期盼,直到生命尽头。2005年,在苦苦等待了70多年后,池煜华去世,享年95岁。一诺千金,成就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
一座塔铭记历史昭示未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最多的纪念物就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纪念碑、纪念塔、纪念亭,每一座碑、塔、亭都承载着历史、传递着精神。
印象深刻的是瑞金叶坪的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纪念塔始建于1934年2月,是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塔的造型独特,主体结构是一颗竖立的炮弹,底座呈五角形。塔高13米,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的英灵。基座四周分别镶嵌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塔的正前方地面上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塔的设计者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而担任工程指挥的就是著名的红色宪法起草人梁柏台。
在建成后的揭幕典礼上,中央军委主席朱德站在塔座上,回顾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的英勇斗争经过,悼念斗争中牺牲的红军将士和被国民党屠杀的数十万革命群众,号召大家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中央苏区随即沦陷,红军烈士纪念塔也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悲痛和愤怒之余,冒着生命危险,把废墟中唯一完整的“烈”字偷偷抬回家藏了起来,有的趁着夜色去捡一块石头回家作为纪念,他们把那小小的石头看作自己牺牲了的子弟。1955年,红军烈士纪念塔在原址上按照原貌修复,被人民群众珍藏的“烈”字重新镶嵌在上面,成为唯一的原始标记。
这座塔不仅记载了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也记载了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流血牺牲。兴国县总人口23.18万,有5.5万人参加红军,牺牲的烈士达2.32万人,全县每4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每10人中有1人为革命牺牲。瑞金全县人口24万,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牺牲的烈士达1.72万人。长征后,瑞金遭到敌人疯狂报复,很多地方成为了“无人村”,国民党在当时的报告中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瑞金15年时间里人口呈负增长。
80年前,在井冈山这块群山环绕之地诞生了中国革命占据重要地位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井冈山群众的奋斗下,这块土地敲打出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创造出中国革命重要的一笔——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从何来?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参与了井冈山红色学习,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毛泽东故居、小井红军医院。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就是一篇血与泪的史诗。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然而攻打长沙的失败却让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牺牲在战场上,拉出来的几千人的队伍转眼仅剩几百人。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这些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没有放弃,而是坚定信念,勇闯新路。上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辗转多地后,毛泽东终于带领部队来到了井冈山,从此中国革命的格局大大的打开。
在井冈山群众的支持与奉献、涵养与保护下,革命的火苗一步步壮大。千磨万仞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让红军战士们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仍然选择坚守、不言放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敢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敢于闯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才有了革命火种的保留。正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使得革命火种一步步地发展壮大。因此井冈山精神是在遭受失败下锤炼而成,是在坚守信念中涌出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的,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发展的。
如今的井冈山,已经从以前的穷乡僻壤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百业待兴的活力山区。在茅坪乡神山村,我们在老乡的家中看到了他家房屋以前的照片,与如今房屋相比,实在不可复识。乡亲们说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井冈山在正式实现了全山脱贫。老乡们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他们自己也要好好乘着这股春风努力奋斗。以前井冈山人靠热血打出了一片根据地,他们这一代也要发扬好先辈的井冈山精神,为国家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也做出井冈山的贡献。看着神山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想起几十年前的奋斗场景,这不就是井冈山精神再当代的体现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群众用他们的行动生动的诠释了井冈山精神的意义吗?
井冈山精神是革命先烈用血汗凝练而来,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与发扬,并不断赋予其新时代下的新内涵。这不仅是井冈山群众的应行之事,更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全体共产党人、全体中华儿女的担当。
本文来源:http://www.hotu8.net/minsu/60710.html
推荐访问:井冈山的革命历史150字左右作文 井冈山的革命历史150字左右